年輕人拒絕生育,不止是因爲房價

2024-04-13 19:43:13   來源:好新聞   作者: 萬連山

人口,永遠是中國人討論最激烈的話題

最近,各省陸續發布2023年的人口數據。

全國只有浙江、廣東、海南、上海、江蘇、新疆、貴州、北京、天津、寧夏10個省/市人口呈正增長,合計增量161.04萬人。

其余的,一個比一個慘淡。

河南省,出生人口69.5萬人,死亡人口78.7萬;

湖南省,出生人口39.5萬,死亡人口59.8萬;

江西省,出生人口29.5萬,死亡人口33.3萬;

山西省,出生人口21.31萬,死亡人口29.11萬;

湖北省,全年出生人口32.0萬,死亡人口50.4萬;

安徽省,全年出生人口39.5萬,死亡人口52.4萬……

這種趨勢,各位見仁見智。

每到這個時候,全民都在反思:爲啥年輕人不愛生孩子了?

不妨先反過來想一下:繁衍後代是人的天性,爲什么人要反抗天性?

很多看似荒謬的事情,其實都有潛在的邏輯。

只不過不能拿到明面上說。

本文部分觀點可能有些露骨,但絕對沒有惡意,請各位理性閱讀。


01

父與子的本質


從古至今,中國都是一個農業國。

中國文化,尤其是中國式的家庭文化,是以小農經濟爲基礎的。

在40年前,小農經濟還是中國家庭的主要生活方式。

哪怕是今天,絕大多數老一輩、甚至中年人,在思想上依然沒有擺脫小農。

什么叫小農經濟?

比如你家是三代貧農,從你爹那繼承了一間瓦房、幾畝薄田,勉強討了個媳婦、收入僅能糊口。

你要怎樣才能過上好日子?

去讀書考科舉?

別逗了,就算是科舉制最巔峰的滿清,秀才佔人口的比例也沒超過萬分之二,舉人進士那更是鳳毛麟角。

家裏沒點底蕴,你連識字都沒機會,怎么去走這座獨木橋?

去練武掙軍功?

更別逗了。所謂“窮文富武”,你連肉都喫不上,打得過誰?

像你這樣的,亂世就是炮灰,治世永遠是大頭兵。

作爲普通農民,你能過上好日子的唯一方法就是:哐哐哐哐哐,和你媳婦生5個兒子5個女兒。

農家的孩子相當於大牲口,五六歲就能幫家裏幹活了,制造成本幾乎爲零,撫養成本不過就是粥裏多加一碗水、桌上多擺一副碗筷。

這可比买頭牛劃算。

等孩子大了,你就牛逼了。

家裏直接多5個壯勞力,能幹活、能开荒,和隔壁村幹架也不怕。

你說還要給5個兒子娶媳婦?你還有5個女兒呢,彩禮嫁妝帳上還能喫虧?

女兒們嫁出去後,你還多了5個親家,同氣連枝,誰敢欺負你?

更重要的是,兒子還會再生兒子,等孫子們也長大了,一家子十幾條大漢唯你獨尊,誰能不羨慕你?

這就是過去幾千年,中國家庭最理想的模式,是養兒防老的真正含義。

你本來只有5畝地,但你的5個兒子長大後,等於你家的生產價值翻了五倍,用來換更多的地,若幹年後你就有了三十畝地。

兒子還會生孫子,你活得越久,掌握的財富就越多,日子就越舒坦。

等你嗝屁了,兒子們分家,一人能分六畝地,個人、整體財富都增加了,再來下一個輪回。

從古至今的農村富戶,基本都是這么來的。

在小農經濟社會中,多生孩子,是大多數人唯一可行的上升通道。

你和你的兒子們實際上存在一個契約,就是你把他們撫養成人,他們給你免費打工直到你死。

然後分掉你的遺產作爲回報。

但這是不能明說的,因爲這個契約存在一個明顯的 BUG:你活的時間越長,你的兒子就越喫虧。

人畢竟是人,不是真的牲口,是有自己的念頭的。

你开始擔心你還沒死呢,他們就开始挑战你的領導權了。

然而你越來越老、兒子越來越強壯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,你不可能再像他們小時候那樣用拳頭來控制,那怎么辦?洗腦。

從某種角度來看,以家庭爲單位的小農經濟,是幾千年中國社會的基石,國家機構必須要維持這一體系的穩定,所以歷朝歷代都大力推行“孝道”。

爲什么要推崇“埋兒奉母,臥冰求鯉”這種明顯的自殘行爲?因爲剩余價值要給父母。

爲什么要說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?因爲要明確父母懲罰子女的合理性。

……

二十四孝之臥冰求鯉

不能說父母和子女之間就是完全沒有愛的,但在“孝文化”中,本能的父愛母愛更多被利用來強化小農經濟的穩定性。

某種程度上看,“孝文化”是家庭穩定的基礎,家庭穩定是小農經濟穩定的基礎,小農經濟是整個中國傳統社會穩定的基礎。

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作用,就是爲了幫助你約束自己的兒子。

只有兒子聽爹的話,農民聽縣太爺的話,官員聽皇上的話,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社會才穩定。

一切看起來難以理解卻又廣泛存在的神邏輯,都是爲這個目標服務的。

這個完美循環了幾千年的系統,今天出現了裂縫。


02

新與舊的撕裂


在農業社會,合格勞動力的第一要求是要聽話,其次是身體健康。

有沒有知識、聰明不聰明,那根本就不重要。

有自我意識,有思考欲望,有感情,有個人追求,這些都是負面因素。

直到改革开放後,大量人口進入城市,中國社會發生了亙古未有的變化,小農經濟才开始瓦解。

通過下面兩張圖,我們能很明顯看到,中國的城鄉人口結構,從80年代开始明顯逆轉;我們的出生率,也是從80年代开始就一路下降。

當然,這其中有計劃SY的原因,但更重要的還是人口結構。

因爲計劃SY變相取消後,在城市人口佔比加速上升時,生育率依然是加速下滑的。

爲什么?因爲我們對勞動力的定義發生了變化。

以前,只需要管喫喝,頂多十幾年,你兒子就能成爲合格勞動力。

即便在改开初期,大部分人的出路也就是去廠裏擰螺絲、去工地搬磚,和過去在村裏下地幹活區別並不大。

但現在,你想在城市培養一個合格勞動力的成本,是非常高的。

根據《中國統計年鑑2023》: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391元,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632元。

衆所周知,小孩可比大人費錢多了。我們保守一點,就按平均值算。

把孩子撫養到18歲,城鎮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爲30391*18=547038元,農村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爲16632*18=299376元。

這還只是城鎮的平均值,而且沒算孕期和大學學費的开支,在一二线城市只會更貴。

但即便你花了這么多錢,孩子能在大學畢業後自立就非常不錯了,更別談給你什么回報。

尤其是這幾年,就業市場越來越飽和,年輕人立足社會的門檻越來越高。

很明顯,通過孩子來累積財富,越來越不劃算了。

就像在農業社會,大多數農民都不會、也沒有條件去走科舉、軍功路线一樣,但凡需要前期大量投資,回報卻不是立竿見影的,普通人會選擇放棄。

但是,這話不能明說。

爲什么?當代中青年的父輩,大多是60後、70後,世界觀、人生觀早在改开前就固定了,思維和行爲還是小農經濟家庭的方式。

因爲爺爺輩是這么教他們的。

甚至許多“聽話”的80、90後也並不覺得這樣不妥,因爲父母是這么教他們的。

這是歷史慣性,是小農時代到城市時代轉變的必經階段,相當大一部分人都屬於過着城市生活、思想上卻還是老一套。

所以,當代城市青年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,某種程度可以說是現代生產生活方式和小農經濟文化衝突的反映。

如果時間倒退回40年前,你去過最遠的地方是縣城,除了在家種地很難找到其他謀生方式,你是不會覺得你的父母難以理解的。

我們其實是新舊思想交替的一代人,所以才表現得非常撕裂。既向往自由的生活,又無法割舍血緣、宗族關系的桎梏。

但大趨勢不可更改:人口會越來越往城市集中,鄉村的人口會越來越少。

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,農村的老齡化程度遠比城市高。爲什么?

年輕人走了是一方面,更因爲在外討生活的父母,越來越不愿意把小孩扔在老家給爺爺奶奶照顧。

根據《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20—2022》:2022年相比2012年,全國留守兒童減少了1071.87萬人,降幅高達47.2%。

說明什么呢?說明越來越多小孩從小就在城市長大,基本沒有被小農經濟那一套“薰陶”過。

他們才是真正純粹的城市人口。

在小農思想中,子女是一定要給父母帶來經濟回報的。

而在當代,雖然很多父母已經沒像以前那么期待子女帶來經濟回報,但受限於幾千年的傳統思想慣性,他們依然對“養兒防老”將信將疑。

但對完全城市化的新一代人而言,他們既沒有受到小農思想的束縛,也明白生兒育女的巨大成本,請問他們生育的目的在哪?

這才是生育率加速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


03

尾聲


房價的確是打擊人口的最重要原因之一,但真不是罪魁禍首。

以文化與我們最相近的日本爲例。

不論是1990年前房價上升階段,還是1991-2009年房價下降階段,亦或是2009年後重新進入房價上升期,日本的生育率一直加速下降。

這一點,與歐美國家就不太一樣,因爲東西方的文化屬性就不一樣。

這不是光靠補貼、降房價就能完全解決的問題。

再比如韓國,獎勵生育的政策夠多吧?生育率有起色嗎?一點沒有。

人類最大的本事,就是趨利避害。此時此刻,正是新一代人打破思想束縛的關鍵時期。

如果繁衍的好處遠遠小於壞處,成本遠遠高於收益,爲什么要去做?



標題:年輕人拒絕生育,不止是因爲房價

地址:https://www.wellnewss.com/post/616252.html
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權行爲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

導讀
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