斷層下的台灣啟示錄!「耐震、制震、隔震」工法讓建築越來越抗震

2024-05-23 10:00:00   來源:好新聞   作者: Ellison

▲斷層下的台灣啟示錄!「耐震、制震、隔震」工法讓建築越來越抗震。(採訪撰稿/記者王威智;攝影剪輯/記者謝婷婷)

記者王威智/採訪報導

台灣位於地震帶,地震的威脅是日常生活中無可避免的一部分。4月3日花蓮芮氏規模7.2大地震,僅次於1999年921大地震規模7.3,是台灣25年來最大的一次,8層樓高的華廈有如玩具一般應聲倒塌,可愛家園8秒鐘瞬間只剩斷垣殘壁。然而,近年來研發的「耐震、制震、隔震」工法,已讓建築有了更強的抵抗地震的能力。

▲4月3日花蓮芮氏規模7.2大地震,僅次於1999年921大地震規模7.3,是台灣25年來最大的一次。(圖/記者謝婷婷攝)

1999年的921大地震,造成了2425人死亡,51人失蹤,11000多人受傷,並且導致大量的建築物倒塌,經濟損失估計高達三千億台幣。也讓政府意識到了建築物抗震能力的重要性。因此,地震之後,政府成立了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,並於2005年訂定了「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」,以求加強建築物對於地震的防禦能力。

▲▼台灣位處地震好發區,目前建築常見3種抗震工法為:耐震、制震、隔震技術。(圖/記者謝婷婷攝)

即使有了這些措施,地震仍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威脅。今年4月3日的花蓮芮氏規模7.2大地震,仍然再次提醒我們,地震對於建築物的破壞力是巨大的。因此,如何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,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。結構技師戴雲發表示,「目前法規所制定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抗震標準。這不僅包括了考慮到水平地震力,也包括了垂直地震力的考量。同時,政府也考慮到了土壤液化的問題,但因為施工困難降低建築安全係數,「現很多倒塌的建築物,其實是因為鋼筋的使用太過密集,導致工人綁不好,反而變得不安全。他認為,現在的問題並不再是鋼筋用量太少,而是如何有效地使用鋼筋,這才是重要的問題。」

▲▼戴雲發結構技師研究多起地震倒塌建築後發現,台灣多數因施工不易導致建築安全係數降低,因此研發Alfa Safe柱中柱結構,希望透過工業化的技術,提升房屋耐震力。(圖/記者謝婷婷攝、王威智攝)

另一方面,隔震技術品牌執行董事盧榮琳則認為,台灣的法規應該要強制要求建築物必須要有隔震設施。他表示,「我們的客戶主要是全球其他地震帶國家,他們都透過法律制定建築的隔震、抗震需求,但反觀台灣卻沒有。雖然隔震設施的成本較高,但其實它可以大大降低地震對建築物的破壞力,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設施。」

▲▼而過去承攬台灣高鐵、國道三號等台灣重大建設的隔震廠商工程師,在台灣成立隔震品牌,將過去建築橡膠隔震墊改良,最新型「摩擦單擺隔震器」,這種設計可以降低約90%的地震力。(圖/記者謝婷婷攝)

在台灣,地震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災害,因此,對於建築物的耐震設計,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。最常見的「耐震宅」主要是透過樑、柱以及建築主體來吸收地震能量。「制震宅」則是在建築物外加裝制震器或阻尼器等裝置,以減少地震對建築物的影響,像是仁愛帝寶就是採用這種設計的建築之一。另外,「隔震宅」則是在大樓底部加裝隔震系統「摩擦單擺隔震器」,這種設計可以降低約90%的地震力,有效地保護建築物和居住者的安全。然而,這種設計的成本相對較高,價格也較為昂貴。像是旋轉豪宅陶朱隱園就是採用隔震系統的建築之一。

▲▼每一棟建築的隔震系統都需經過精算設計,完成後還得送到美國實驗中心實驗,通過檢測才能安裝到大樓中。(圖/記者謝婷婷攝)

實際上,台灣已有部分的建築物開始導入隔震工法,但仍然是少數。例如,信義區旋轉豪宅「陶朱隱園」、桃園小檜溪的「定泰臻翫」等,就是在大樓底部加裝與NASA維修中心、美國蘋果同等級的「摩擦單擺隔震器」。業者直言,403地震後建設公司詢問度大增,但就怕只是曇花一現。畢竟地震是天災可以理解無法避免,但你的住家可以選擇建築具耐震、制震甚至是隔震力度,都為生命安全增添一分保障。



標題:斷層下的台灣啟示錄!「耐震、制震、隔震」工法讓建築越來越抗震

地址:https://www.wellnewss.com/post/637438.html
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如有侵權行為,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

導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