爲拯救鑄字廠而誕生的字體Helvetica,成爲了設計師們的最愛

2024-03-29 17:12:45   來源:好新聞   作者: Ellison

原標題:爲拯救鑄字廠而誕生的字體Helvetica,成爲了設計師們的最愛

挽救鑄字廠的事業的新字體

1950年代,瑞士哈斯(Haas)鑄字廠的老板愛德華奧夫曼(EduardHoffmann.1892–1980)發現自己公司的無襯线體FranzsischeGrotesk和Normal-Grotesk在市場上的佔有率越來越低;相反地,對手伯特霍爾德(Berthold)鑄字廠的Akzidenz-Grotesk字體,卻因搭上了國際主義設計風格(InternationalTypographicStyle)的順風車,在當時顯得更「現代」,也因此成爲那個年代最受設計界歡迎的非襯线體。

但危機或許就是轉機。哈斯鑄字廠意識到他們需要設計一種新的字體──這個字體除了要更現代、簡明、清晰之外,奧夫曼和字體設計師馬克斯米丁格(MaxMiedinger,1910–1980)更想設計出一種真正「中性(neutral)」的字體,一種不帶有其他涵義,讓讀者不會被字體本身的裝飾分心、能夠單純傳達文義的字體。

新字體的設計在1956年秋天如火如荼展开,米丁格在圖紙上來回打稿。他先是統一了過去c,s,f,j等字母筆畫末端風格不一致的問題,空出了較大的x-height,讓讀者即使站在遠處,也能清楚辨識;另外,他也縮小了字母與字母之間的間距,讓整體文本看起來更爲緊湊鮮明。

展开全文

在新字體發表的前夕,米丁格將它命名為「NeueHaasGrotesk」,德文的語意為「新的/Haas廠生產的/非襯線體」。1957年,NeueHaasGrotesk甫正式發表就獲得極大迴響,許多設計師好像終於找到了他們心目中的「理想字體」了。

不過對哈斯鑄字廠來說,這樣還遠遠不夠,要和其他鑄字廠的字體競爭,還需要藉由更廣泛、通用的媒介來宣傳NeueHaasGrotesk。

以拉丁文命名

爲了拓展新字體的使用率,1959年奧夫曼和德國史丹普印刷廠(D.StempelAG)達成合作協議,讓NeueHaasGrotesk成爲該公司Linotype自動排字機的預設字體。

Linotype在這裏不是指Linotype公司,而是一種機器,是Line-of-type的縮寫,意即「一行活字」。過去沒有Linotype自動排字機時,排字員需要手動取下一個一個鉛字,然後費時逐字排版。

報紙或雜志這類具時效性的印刷物,並不像書本有時間慢慢排,畢竟若今天的新聞要花好幾天才能排完送印,屆時豈不就成爲了「舊聞」?

但在1884年奧特瑪·默根瑟勒(OttmarMergenthaler,1854–1899)發明Linotype自動排字機後,將人工取字的過程大幅自動化,加速了由排版到送印出版間所需的時間,印刷廠可以在僱用和以往同樣人數的排字員下,完成更多頁面,造就了整個印刷產業的革新。

直到1980年代照相排版(phototypesetting)技術成熟前,世界上多數的報紙、雜志和海報都是透過這種機器進行排版。

達成協議固然是好事,不過史丹普的銷售經理卻覺得NeueHaasGrotesk這個名字太饒口,建議重新命名爲Helvetia(拉丁語瑞士(名詞)之意),但因爲這個名字已經被當時的保險公司和縫紉機公司採用了,所以奧夫曼建議使用另一個名字:Helvetica,這是拉丁文「瑞士的(形容詞)」的意思。

順帶一提,身爲一個擁有四種官方語言(德語、法語、義大利語、羅曼什語)的國家,並以中立爲信念的瑞士政府,認爲若採用其中一種語言來命名國家,可能會讓使用另外三種語言的族群覺得不公平,所以最後決定用拉丁文ConfderatioHelvetica(CH)作爲正式的國名,畢竟拉丁語作爲中世紀歐洲不同國家交流的媒介,似乎顯得更「中立」。

1960年,用在Linotype自動排字機上的NeueHaasGrotesk字型被重新命名爲Helvetica,但人工排字的鉛字鑄板仍以原來的名字銷售。不過到了這個時候,其實可以把兩者視爲不同的字型了,因爲NeueHaasGrotesk已因被放到Linotype自動排字機而對字型進行大幅度修改。於是Helvetica和NeueHaasGrotesk就此分道揚鑣。

Helvetica:一個擁有51種字型的超大字體家族

早期的Linotype排字機對每個字母的字幅寬度限制是18個單位,這使得Helvetica必須在這個範圍內重新繪制曲线。

隨着Linotype自動排字機的需求大增,哈斯和史丹普公司在倉促中做了不同字型大小的字體家族(fontfamily)供各大印刷廠使用,像是更粗的、更細的、傾斜的Helvetica。也因爲這個過程是急忙趕出來的,使得各種字型的比例都不太相同。

Linotype的字模(matrix)是雙工(duplex)運行的,可以想像成是同個印章上有標准體(regular)跟斜體(italic)、或是標准體跟粗體(bold),印刷時再依據需求,印出其中一種字體。這么做的優點,是字符模具的數量可以減半,但也因爲要將標准體、斜體、粗體都鑲在同個寬度的字模裏,勢必會讓斜體字母之間看起來太寬,而粗體字母之間看起來又太窄。

爲了讓大寫字母上方塞得進變音符號,每個字母的大小也必須重新壓縮調整。隨着時間過去,Helvetica逐漸偏離NeueHaasGrotesk最初的設計。這些因爲機器本身性能產生的限制,在邁入數位時代後仍被繼承,成爲現今我們看到的Helvetica。

1983年,Helvetica被重制爲新生的NeueHelvetica,除了修正過去因趕工,使各字型本身寬度和高度不同的問題外,也拓展了原有的字型,變成一個擁有51種字型的超大字體家族;此外,爲了讓尺寸的擴充更容易,新版在比例上也做了些許妥協。而那個被遺忘在過去傳統鉛字時代的NeueHaasGrotesk,則在2004年被數位化,保留過去初版的精髓。

如今,Helvetica被廣泛運用於知名品牌的商標中,包含TheNorthFace、Panasonic、3M、EPSON、HITACHI、LG、Microsoft、MOTOROLA、NBA、SUBWAY、SUZUKI、YONEX、WhatsApp等,甚至在台北捷運的英文標示也能看到它的身影。

說人人都愛Helvetica或許太誇張了一點,但在設計界這個小圈圈裏,多數人大概都喜歡Helvetica,甚至還有「當不知道該用什么字體的時候,就用Helvetica吧」的說法呢(這當然只是玩笑話)。



標題:爲拯救鑄字廠而誕生的字體Helvetica,成爲了設計師們的最愛

地址:https://www.wellnewss.com/post/608614.html
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權行爲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

導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