算力,AI時代最確定的賽道

2024-02-02 19:28:11   來源:好新聞   作者: 深鵬

AI的熱潮沒有消退的跡象。

剛剛公布業績的meta,業績和指引均超預期,還破天荒地發股息,把回購金額上調到500億美元,盤後股價上漲15%。財報會上,公司高管表示,Meta的總體預期是,未來幾年需要投資更多來支持人工智能業務,今年的情況就會有所反映。

在AI上,Meta真的是身體力行。爲了訓練Llama 3,一口氣要买35萬塊英偉達H100,如果包括其他GPU,將有大約60萬塊H100等效算力。

同時間公布業績的亞馬遜,業績和指引同樣好於預期,股價盤後一度大漲超過6%。其中,亞馬遜雲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3%,打消了市場對雲服務需求下降的擔憂。高管同樣表示會加大對於AI的投入,以收獲更大商業價值。

而作爲AI基礎設施最重要的一項,算力的景氣度依然很高。不知不覺,英偉達的股價已經超過600美元,市值來到創記錄的1.54萬億美元。同樣的,AMD股價同樣創出不斷創出歷史新高,市值衝上2800億美元的高位。

想起木頭姐說的話,它(英偉達)很像互聯網浪潮开始時候的思科,基礎設施建設的階段,硬件廠商往往表現出更大的增長空間,但一旦這個階段完成,市場的關注點就會轉向軟件,轉向應用。

出於這樣的判斷,木頭姐在2023年初賣掉了大部分的英偉達股票。事後證明,這個操作大錯特錯,完美錯過英偉達這一年來接近3倍的漲幅。

對於AI算力的錯判,並不止木頭姐一個人。

到底是我們錯判了算力,還是算力強大到顛覆過去的投資理念?


01算力到底是什么?


算力確實是AI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礎設施,好比咱們社會的公路橋梁房子,這些基建有大規模建設的階段,也有飽和之後長期的低需求,這是傳統思維。

問題在於,算力之於AI,真的像公路橋梁房子之於人類嗎?

我們不妨換個思維角度去思考,AI到底是什么?

很簡單,AI等同於人類的智力,要取代的也是人類的智力,如果只是神經網絡,那可能是某個軟件程序,但如果給AI賦予一個實體,那就是類似人形機器人,理論上可以把整個人給替換掉。

這就涉及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歷史記錄,人這個物種產生,距離今天大概是20-30萬年,但具備靈長類的歷史,也就是有人類智力的歷史,距今只有6500年。

這意味着,人類要生成智力,要經常非常漫長的過程。但是一旦生成,後面的增長就是指數級別的成長,而且會一直持續下去。既然AI要取代人的智力,那它的發展,理論上也應該遵循這個規律。即:在智力生成之前,要經過漫長的“訓練”。

這種“訓練”,靠什么?

顯而易見,算力是必不可少的一環。

Open AI的創始人奧特曼在達沃斯論壇上說了很多,最重要的有兩句話。

第一句是“目前的GPT-4有太多缺點,比我們今年將擁有的版本要差很多,比我們明年將擁有的差得更多,假如GPT-4目前只能解決人類任務的10%,GPT-5應該是15%或者20%”。

第二句是“對大規模AI准備的算力基礎設施還不夠”。

很顯然,AI現在的能力還相當有限,距離完全取代人類很遙遠。而從實踐情況來看,奧特曼說的10%都有可能是高估了。例如在辦公領域,AI還只是用於生成一個PPT、一個圖表、一份文案,當然它的發展速度也很快,像短視頻制作、電影制作、遊戲制作等等也已經出現。

只能說,未來確實值得期待,但在這個未來真的到來之前,中間的時間不會短,因爲它逃不开物理定律。所以,對於算力的需求,很可能會長期處於高位。


02另類的商業化起點


說到這,第二問題又來了:

算力的高需求真的可以無限延續嗎?它難道就沒有天花板嗎?

我們再看下面這張圖。

互聯網等技術革命和AI商業化起點,很不同。只要技術突破的某一點,互聯網商業化起點就开始了,曲线呈現的是先大漲,然後變得平緩,直至產業發展到達飽和期。但AI有可能完全顛覆這個過程,產業化的起點可以很晚,但一旦啓動,後面就是指數級別的增長,並且越來越快。

舉個例子,蘋果手機在iPhone 4之後基本定型,後面再怎么發展都只是局部的變化,一個攝像頭變成兩個,兩個再變成三個,結果是拍攝效果越來越好,但是手機的整體架構變了嗎?

一點也沒有。互聯網,本質上就是物理世界的數字化,所以數字化基礎設施建成之後,後面的工作就只有一個,把线下搬线上。

所以,在若幹年之後,隨着普及率和滲透率觸及飽和,整個智能手機行業、整個互聯網行業都步入調整期。這些行業的發展邏輯、投資邏輯都很簡單,只要基本架構成熟了,後面大規模復制,把成本降下來,把體驗做上去,就可以躺贏賺錢了。

但在AI,會發現要真正越過那個商業化拐點,要困難得多。就拿自動駕駛來說,到現在都沒有完全實現,最先進的特斯拉FSD也做不到,馬斯克也因爲不斷吹牛又不斷跳票,搞得現在都不敢說“今年實現FSD”了。

但是自動駕駛的商業化潛力,相信沒有人能夠懷疑,真的實現時可能比大家想象的還要大得多。

換句話說,過去的產業革命,只要突破0分,商業價值就开始爆發,前面賺得多,後面飽和了,然後再等待下一個產業革命。但AI突破0分,可能毫無商業價值,要到60分,商業價值才开始呈現。

人類在6500年前生成靈長類智力之後,對於提升智力的需求少了嗎?

並沒有,反而增加了。人類建立了學校,建立了科研機構,研究了各種科學技術,結果是智力的提升也越來越快,能夠創造的東西也越來越多,文明程度也越來越高,最後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。

即人的智力水平越高,對於繼續提升智力的需求也就越大。

從這個角度再去理解算力,就完全不一樣了,因爲AI越往上,提升的要求越高難度越大,而對於提升的需求反而越迫切,如果沒有對應的高算力支持,很難實現。

這才是奧特曼說“算力還不夠”的真正原因。


03全新邏輯


過去講算力的投資,還是基於傳統的分析框架,比如大廠搶單、競爭格局好、議價權高,利潤率、收益率都不錯,但很少會談到長线的需求邏輯,因爲這個邏輯確實不好講,也很難一下子看的清楚,加上過去的經驗在起作用,總是會以爲一波瘋狂基建之後就會偃旗息鼓。

商業社會最原始的驅動因素,就是需求,需求越大,越持久,這門生意就可以長做長有。如果再加上競爭格局清晰,龍頭佔比很高,那就更好了。

有沒有什么生意屬於這種類型?

茅台算一個,操作系統算一個,芯片也算一個。

在前面,我們已經論述過,算力的需求會很大也會很持久,這才是算力公司不斷創出新高的核心原因,而且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格局太好了,GPU基本都是英偉達唱獨角戲,AMD也只是跟上了節奏,還很難說撼動英偉達的地位,至於其他說要做芯片的大廠,八字還沒一撇,等到它們真正做出點什么來的時候再說吧,現在擔心它們的競爭壓力還很早。

誰都不能斷定英偉達會不會年內衝上1000美元,但誰也不能簡單否定英偉達的上漲動力。一年前瘋漲的時候,很多人會覺得英偉達估值太高,但現在英偉達的動態PE變成了80倍,靜態PE卻高達350倍,現在2024年的估值預測只有30倍,可見高增長情況下,高估值的消耗會很快。

有些公司,漲得多並不是你着急賣出的理由,而跌得多也並非买入的理由。

而是要看這種上漲的核心驅動力是什么,如果只是虛晃的炒作,毫無實質的東西,那確實不值得追,但如果是足以影響一個時代,有長達10-20年甚至更長的產業革命,這種增長動力就會源源不絕。

在工業革命、電氣化革命,以後影響至今的IT革命,我們都見識着這種超長线、超高速的增長,有一些公司中間或者經歷過跌宕起伏,但至今依然熠熠生輝,比如蘋果、微軟,都是上市已經40年左右,雙雙成爲全球唯二市值最高的公司。

而AI革命才剛剛开始,過早因爲一些股價波動而下車,可能會避免一些短期損失,但也可能失去收獲長线價值的可能性。


04結語


沒有人敢肯定英偉達、AMD的市值有朝一日能夠去到蘋果、微軟的水平,也沒有人敢肯定多年後它們的業績增長率依然維持在高位,更沒有人能夠准確預測10年後,市場需要多少塊GPU。

但同樣沒有誰能夠否認算力對於AI的重要性,否認AI對於算力長遠的需求。到目前爲止,AI領域裏,還沒有哪個比算力更具投資價值的東西。

當然,股價並非簡單地线性反應增長邏輯,正如下面這張圖所表達的,即使是有確定增長邏輯的投資,中間的過程也可能會曲折。

AI概念,雖然經過一年多的瘋狂炒作,但從產業發展的階段來看,現在還處在起點階段,處在基礎設施建設階段,後面還有巨大的應用階段等着大家。如果真的要用互聯網的付費滲透率作爲參考,大概處在1996年。

諷刺的是,以太網發明人羅伯特·梅特卡夫,1995年說了一句話:“我預測互聯網很快將成爲壯觀的超新星, 而到1996年就會遭遇災難性的崩潰。”

如果那個時候相信他,結果是完美錯過一個大時代。

所以,在投資的過程中,如果有幸遇到巨大的產業革命紅利期,在理解清楚產業的底層邏輯之後,可以下重注。雖然中間過程有可能跌宕起伏,一味追高也不建議,但只要配以適當高拋低吸,獲得超額收益,是可以做到的。

與其每天跟着市場熱點走,倒不如押注這類有超長增長邏輯的產業革命,而且找到這種產業革命中價值量最高的那個部分。

因爲有的時候,選擇大於努力,選擇不需要多,只要正確就可以了。

即使算力需求有一天到頭,後面不還有應用層面的投資機會等着大家嗎?



標題:算力,AI時代最確定的賽道

地址:https://www.wellnewss.com/post/573309.html
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權行爲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

導讀
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