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底故事|紅幫裁縫爲何能夠締造時尚傳奇?

2024-01-16 17:10:28   來源:好新聞   作者: Ellison

原標題:封底故事|紅幫裁縫爲何能夠締造時尚傳奇?

(2024年第5期)

“穿西裝要人穿衣,不讓衣穿人;要遠看、近看,站着看好看,走起來好看,這才‘靈’。”最近,電視劇《繁花》熱播,備“行頭”時,男主角“寶總”請寧波紅幫裁縫定制了一套套西服,氣質瞬間從街頭青年轉變爲優雅紳士。劇外,紅幫裁縫也再次成爲各方的焦點。

僅憑一把剪刀、一把熨鬥和一卷皮尺,紅幫裁縫爲何能夠締造時尚傳奇?

何謂紅幫裁縫

紅幫裁縫技藝又稱“奉幫裁縫技藝”,發軔於清末民初。紅幫裁縫發祥於寧波的“奉化江”兩岸,兩字聲韻相近,“紅”即奉化的“奉”。

清末民初,帝國列強大舉入侵,在沿海一些經濟較爲發達的城市裏洋人簇擁、洋行林立,一時間,西裝在洋行職員乃至富家子弟之間猛然興起,成了身份和財富的炫目標記。於是,一部分迫於生計的本幫裁縫(中式裁縫)不得不放棄長袍、馬褂、對襟衣,改做西服。當時,國人稱外國人爲“紅毛人”,爲外國人服務的行業都要加上“紅幫”兩字。“紅幫裁縫”的稱謂由此而起。

紅幫裁縫依賴自身的手藝,借鑑西方的工藝,在量、算、縫、試中運用刀功、手功、車功、燙功和“推、歸、拔”原理,久而久之總結了西服工藝的九個勢、十六條標准,成爲中國裁縫的經典理論。

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,紅幫裁縫技藝榜上有名。

展开全文

裁縫必備工具

“五個第一”奠定歷史地位

1896年,奉化人江良通在上海巨鹿路405號創辦了國內最早的紅幫服裝店——“和昌號”。

1904年,奉化紅幫裁縫王睿謨在上海开設的“王榮泰西服店”,應革命志士徐錫麟之請,全部用手工工藝,制作了一套西裝。這套西裝採用的是中國人自己生產的面料,可以說是中國服裝史上第一套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式西服。

1905年,孫中山先生在橫濱組織同盟會。“同義昌”呢絨洋服店的張方誠等人根據孫中山、黃興等人的意見採用西裝裁剪和縫制技術,以日本士官服爲原型,改制設計了早期的中山裝。雖然這套中山裝不同於後來的形制,卻邁出了中山裝成爲 “國服”的第一步。辛亥革命後,孫中山先生又讓上海的紅幫名店“榮昌祥”經理王運才對中山裝做了部分修改。此後各地裁縫以這套服裝樣式爲“母本”,开始縫制中山裝並逐漸普及。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個時期,中山裝被視作“國服”,風靡全國,經久不衰。

1933年10月,紅幫裁縫顧天雲在上海編寫、印行了我國第一部西服專著《西服裁剪指南》,這在中國服裝史上,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。

1946年5月由“榮昌祥”呢絨西服號王宏卿、“匯豐”號王繼陶、“宏泰”號顧天雲、“星星”號王星仲等34位名店經理發起,正式籌建“上海市私立西服工藝職業學校”。該校的辦學宗旨十分明確:“以提倡職業教育、培養西服工藝爲主旨”,學校學制3年,其中一半時間在校學習理論,一半時間到會員店實習,理論與實踐結合,培養實用型人才。

裁制中國第一套西裝、第一套中山裝,开設第一家西服店,出版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,創辦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……紅幫裁縫就像是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在中國近現代服飾改革這門“專業課”上,交出的是一張近乎滿分的“成績單”。

紅幫的靈魂就是純手工

不少人在看過《繁花》後,都想來一套“寶總同款”,最近,寧波奉化王興昌洋服店的電話,成了同款西裝預定熱线。

“你跟我說話這會兒,微信上有好幾個人,在跟我定制胡歌同款法蘭絨西裝。”王興昌洋服店的老板王小方告訴記者,這幾日他的電話都被“打爆了”,“寶總”同款西服訂單更是排到了春節後,還有不少人遠道而來定做不同款式的西服。

王小方是王興昌洋服的第六代掌門人,店裏一共七八個師傅,一年要做兩三百套西服。來訂做西服的客人有男也有女,王小方一般會先跟顧客溝通,了解對方是從事什么工作的,需要穿西服的場合是什么樣的,然後根據個人身形來推薦面料。

今年40多歲的黃振岳也是紅幫裁縫。他是江蘇人,16歲开始到上海一家洋服店學手藝,他的師傅姚建中的爺爺就是較早一批到上海灘的紅幫裁縫之一。“雖然寶總同款西裝很火,但能穿出胡歌這樣效果的不容易,特別是劇中出現的雙排扣的英式西裝,很挑人,沒有美式西裝寬松,穿起來會更合身。”黃振岳說,穿西裝很講究個人身形,像雙排扣款式的就比較適合身形高瘦一點的人來穿。

在黃振岳看來,“‘紅幫’的靈魂就是純手工,歸、拔、粘襯這幾道工藝都是必不可少的,歸拔可以使服裝更好地符合人體曲线的形狀要求,粘襯可以讓服裝的輪廓更加立挺。”

黃振岳爲顧客定制西裝調整版樣

紅幫業內曾流傳着這樣一句話,“加工足料,精工細作,永不走樣”,這是他們對顧客的承諾。

紅幫裁縫嚴格按照“量、裁、試、改、做”的工藝操作流程進行西服制作。一件西服的定制周期,一般是15天起步,其間還要經歷兩次試穿和調整。拿試樣來說,要想做出來的衣服最貼合顧客的身形,很難一步到位,必須試穿半成品。常規的試樣分“毛殼”“光殼”兩次,難度大的,則需要四五次。

“客人來了,穿上西服後,‘哦喲’一記,說衣服‘贊’的,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享受。”徐俊馥工作室負責人、已經做了60多年裁縫的徐俊馥說。

新時代的紅幫裁縫

“以前單單一條南京路,定制西裝店幾十家,門前要排號,有人早上三四點鐘就來排隊。現在選擇多了,銷售模式也變了。”徐俊馥工作室負責人的另一位負責人陸慶東說。守着一家小門店,遵循紅幫裁縫的傳統,以“前店後工廠”方式手工制作西服,這種模式在如今的上海已經不常見。

“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是寧波紅幫裁縫的後代,已經五六十歲,不少人都回鄉了。學這行不容易,關鍵要坐得住,這根針要捏得牢。等我們老了,做不動了,誰來做這個行當?它的傳承是很喫力的一個問題。”陸慶東期待,電視劇的熱播能帶動更多人關注紅幫裁縫,把凝聚幾代人心血的手藝傳承下去。

徐俊馥和陸慶東給顧客量身材尺寸

榮昌祥在王冠捷的父親王朝陽手中已是第五代,95後王冠捷作爲新生代紅幫裁縫,也一直在思考着百年工匠精神如何延續時尚傳奇這一傳承使命。

“我們主要經營外貿出口、线上電商以及高級定制三個業務,高級定制是我們一直在堅持在做的。”寧波榮昌祥服飾股份有限公司高定部門總經理王冠捷介紹,公司成立高定車間20多年,目前,高定車間產值一年可以達到6000件。

保持初心的同時,“榮昌祥”也在不斷創新。“我們高定車間的師傅通過三年的研發跟實驗,還研究出了一種新的技術——面料冷熱處理技術,經過這種技術處理後的西服,能機洗,不縮水。”隨着科技的發展,更多供選擇的面料,更精確的量體,更精湛的技藝……給顧客帶去兼顧美觀度與舒適度的西服定制體驗。

“工業化時代讓成衣進入到了批量化、規模化生產階段,但是仍然有不少客戶堅持在定制西服。”王冠捷說,“服務誠懇周到、技藝精湛,我們也將把這百年紅幫的技藝和精神繼續傳承和發揚下去。”

在王小方看來,除了科技創新力量的加碼外,紅幫裁縫的“時尚”還體現在民衆可觀、可感、可觸、可用的日常生活中,展現在聯通世界的審美認同中。

尤其是近年來,在傳統服飾定制業務的开發上,王小方還拓寬了中式男裝、女士旗袍等領域,還主持設計了國風主題的運動服。

“以我身上的改良中山裝爲例,其設計還融入了奉化的桃文化,更接地氣,也具有傳統美感。”王小方表示,近年來,隨着文化自信心增強,越來越多的人开始關注傳統服飾,並且愿意購买和穿着它們,這也讓他有了設計動力。

一邊是工匠精神的傳承,一邊是科技創新的“加碼”,如今,通過二者緊密“縫合”,紅幫裁縫技藝正慢慢鮮活起來,延續着獨屬於自己的時尚傳奇。

延伸閱讀:

如何把“紅幫精神”傳給“新紅幫人”

“敢爲人先、精於技藝、誠信守諾、勤奮敬業”,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紅幫文化研究所所長馮盈之對“紅幫精神”給出了定義,時隔百年,這種精神仍熠熠生輝。

“寧波裝,妝天下”,改革开放以來,傳承了“紅幫精神”的新時代紅幫裁縫大展拳腳。杉杉、雅戈爾、羅蒙、愛伊美、太平鳥等一大批服裝巨頭在寧波應聲崛起,常年位居銷量榜前列。

如何把“紅幫精神”傳給“新紅幫人”?在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,紅幫文化的傳承是一所——成立紅幫文化研究所;是一課——开展紅幫文化課教學;是一廊——在校園中搭建紅幫文化展示的平台;是一坊——依托中國-中東歐國家職業院校產教聯盟,紅幫服飾技藝工作坊相繼在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落地,讓紅幫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。

一直以來,寧波高度重視服裝產業發展,將其作爲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之一來打造。目前,寧波擁有規上企業860家,上市公司9家,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6家,已形成紡織纖維、高端面料、服裝、裝飾、機械裝備等門類齊全、技術先進的產業體系,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。2023年1至11月,寧波時尚紡織服裝產業規上企業產值達1153.7億元。

從1997年开始,寧波服裝業的繁華催生出了“寧波國際服裝節”,已舉辦27屆。傳承着“紅幫裁縫”技藝與精神的寧波人,引領着這座城市和這個行業步入新時代,“全球智造創新之都”“東方濱海時尚之都”正在加速崛起。

綜合央廣網、、上觀新聞、潮新聞、浙江日報等



標題:封底故事|紅幫裁縫爲何能夠締造時尚傳奇?

地址:https://www.wellnewss.com/post/564062.html
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如有侵權行為,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

導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