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繁花》爆火的背後 還有這樣的奉化故事

2024-01-04 17:10:53   來源:好新聞   作者: Ellison

原標題:《繁花》爆火的背後 還有這樣的奉化故事

最近,你看電視劇《繁花》了嗎?王家衛執導的首部電視劇作品《繁花》正在央視熱播,引發觀劇狂潮。隨之火出圈的還有劇中的奉化元素——“紅幫裁縫”。

這兩天,各大媒體紛紛將目光聚焦奉化“紅幫裁縫”技藝,直言因爲《繁花》的熱播,奉化王興昌洋服店的電話都被打爆了。

展开全文

奉化“紅幫裁縫”技藝究竟有何魅力?爲何能夠獲得“爺叔們”的青睞和各大媒體垂青,今天我們就帶你揭祕。

有人說,服裝是人體的第二層皮膚。在中國近現代服裝發展史上,要論哪個群體是最精於縫制這“第二層皮膚”的人,“紅幫裁縫”必定擁有“姓名”。

裁制中國第一套西裝、第一套中山裝,开設第一家西服店,出版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,創辦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……“紅幫裁縫”就像是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在中國近現代服飾改革這門“專業課”上,交出的是一張近乎滿分的“成績單”。

在封建時代,裁縫被視爲“鄙陋薄技”,和“走西口”“闖關東”相似,紅幫裁縫的起步也是窘境之下的無奈選擇。六朝至明清,隨着人口大規模南遷,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加劇。“禾稼所出,不足以自贍”,奉化一帶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。

“要竄頭,海三灣”,從小聞慣了海風腥味的奉化人早早把目光投向漫長的海岸线,闖蕩天下的勃勃雄心再難按捺。

一把剪刀、一個熨鬥、一條皮尺,大多出身底層的紅幫裁縫直面風雨、無懼貶損,穿梭於城市的街頭巷尾,在外國輪船上兜攬生意,在馬路上擺攤縫補,後發展到承接來料加工,租房开店。手捏針线,咬牙扎根。

在那須臾巨變的年代,早期的紅幫裁縫,瞅准了上海开埠後的“西裝熱”,紛紛湧入上海灘,成了滬上服裝業的“C位”。至上世紀40年代末,上海的西服店多時能達700余家,其中足有六成是寧波人开的。

“熱水裏撈針、牛皮上拔針”,一個多世紀的摸爬滾打,造就了紅幫裁縫的“四功”“九勢”“十六字”等獨門技法,也讓紅幫裁縫練就了一雙能夠“以目測代量”的“火眼金睛”。

憑借着精湛技藝和與生俱來的商業頭腦,做生意總喜歡帶着老鄉一起幹的奉化人,以上海爲大本營北上、南下、西進,迅速搶灘北京、南京、哈爾濱、重慶、香港、海參崴等大中城市,紅幫裁縫店風靡全國。

一件西裝就能成爲人群焦點,這樣的投資在老上海人眼裏自然是“穩賺不賠”。若是能披掛上一套出自紅幫裁縫之手的“战袍”,便可分分鐘俘獲心上人、斬獲大項目,走上人生巔峰。

木心在其《上海賦》中描述,上海人一生但爲“穿着”忙,甚至只認衣衫不認人。而縱橫洋場已成壓倒之勢者就是“西裝”,西裝店等級森嚴,先以區域分,再以馬路分,然後大牌名牌,聲望最高的都有老主顧長戶頭,價錢高得你非得到他那裏去做不可,否則何以攀躋人誇示人?許多定制西裝的客戶倒比“裁縫”還要懂,講料作、看料作、量尺寸,再試樣,每一個細節都要盯得牢。

老上海人對服裝的“不將就”,也無形中讓紅幫裁縫練就一身的“硬核”生意本領,深諳通達人情世故。

《上海賦》中將這本周到的“生意經”娓娓道來。“先生光臨本店,想是慕名而來……”除了幾上的一疊時裝雜志,店員又從內部捧出最新的樣本來。這時是顧客顯骨子的當口了。如果你邊看邊品評,眼光兇,門檻精,店夥就起勁奉承。其中夾進微妙的辯論,最後完全聽從你的抉擇,就更加滿足你的自尊心。量尺寸時,手勢輕快果斷,頗有舞蹈性。如果你身材好,就量到那裏贊到那裏,尺寸單的項目極其細致,填滿了,還要想想,加附注,長期保存,作下次的參考,而且說:“假使儂在外國,要做了,請關照一聲,我伲打包寄過來。”試樣時,裁縫手捉劃粉,口噙別針,全神貫注,伶俐周到,該收處別攏,該放處畫线,隨時呢喃着徵詢你的意見,其實他胸有成衣,毫不遲疑。

一套“馴衣功夫”下來,只能說賓至如歸了。那時,不論是梅蘭芳、程硯秋等藝術大師,還是胡蝶、阮玲玉這樣的當紅影星等,都是紅幫裁縫的“忠實粉絲”,隔一段時間就要進店裏過一過尺寸,來幾套“高定”心裏才舒坦。

小裁縫勇闖大上海,一把把“剪刀”开合之間,能把“紅幫”叫得如此響亮,着實不易。用如今時興的話來說,努力決定下限,機會決定上限。紅幫裁縫一路走來,看似偶然,實則必然。

20世紀初,辛亥革命後的“剪辮潮”忙壞了剃頭匠,“從頭到腳”的革命讓人們對服飾變革寄予“厚望”。

近代以來,當無數仁人志士用“洋爲中用、古爲今用”這把“剪刀”,一寸一寸爲孱弱的中國“量體裁衣”之時,紅幫裁縫也秉持着同樣的理念,竭盡所能地裁量着時代的“身形情勢”。改良旗袍,創制皮鞋、雨衣,推廣服裝面輔料,資助公益事業,創立行業組織,改變單一的師徒傳承轉而自辦西服職業學校……一路走來,紅幫裁縫把自己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“縫合”在一起,成爲了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一股新興力量。

時間長河的漫漫淬洗,讓“紅幫裁縫”手中的這把剪刀閃耀出新的時代光芒。改革开放以來,新一代“紅幫裁縫”大展拳腳,與先輩不同的是,他們的夢想已不再只是开一間“三層十間門面”的西服店號。

“寧波裝,妝天下”,一大批服裝巨頭在寧波應聲崛起,成了雙十一銷量榜單上的“釘子戶”。作爲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第一城,寧波的時尚紡織服裝產業已超千億量級,是全國最大的制衣基地和出口城市,當之無愧是中國服裝產業裏那個“最靚的仔”。

但創業不易,守成更難。在各行各業飛速變革的當下,傳統服裝產業發展的“天花板”似乎已抵眉心。

近年來,隨着國外知名服裝品牌紛紛“押注”中國市場,加速布局搶佔一席之地。與此同時,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被國內外品牌青睞,這都讓國內服裝行業競爭格局日趨激烈。

國貨品牌如何站上更大舞台,讓全世界爲中國品牌、中國產品买單?可挖掘的不僅是品牌背後積澱的匠心,還有與時代接軌的“長青之道”。

老牌子、老產品、老做派、老腔調,“紅幫裁縫”被賦予的不僅有實用價值、品牌價值,還有情緒價值,契合的是开拓進取、敢爲人先的精神品格。與Z世代悅己需求的消費新風尚不謀而合,嘗試小衆體驗、注重主觀感受,樂意爲好心情“小奢一把”,看來,這又何嘗不能成爲小裁縫們的“新風口”呢?



標題:《繁花》爆火的背後 還有這樣的奉化故事

地址:https://www.wellnewss.com/post/557438.html
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如有侵權行為,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

導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