爲了把酒精賣給年輕人,臉都不要了

2023-09-18 20:29:50   來源:好新聞   作者: 價值進化論

今天跟大家聊一下現在非常火爆的“白酒+”的營銷出圈現象。

但這次不聊它們的投資邏輯,就只單純從社會角度去說一些個人的另類看法。

本人是南方人,家族和很多親戚都是缺乏分解酒精所必需的乙醛脫氫酶(ALDH)人群,也就是酒精不耐受,俗稱喝酒容易“一杯倒”和紅脖子,這樣的人群對於高度酒致癌概率比有(ALDH)的要高出很多倍。我老家有幾個關系較勁的親戚都因爲酗酒犯過大事,其中有2個因爲經常醉酒打老婆導致家庭破裂的,甚至本人父親也是可能是經常喝高度酒才導致患癌早走的,所以本人對白酒從來感到厭惡。

所以文章觀點或有很多個人情緒局限和偏見,權當個人腦洞,敬請包涵。

正文:

對如今很多年輕人來說,難喝又致癌的高度酒,他們既买不起,也不想碰。

他們更愛喝的是果汁茶飲氣泡水,咖啡奶茶低度酒這些軟飲料,雖然不一定健康,但起碼比白酒好喝和時尚。

近些年來,無論是白酒,還是啤酒的產銷量,都在明顯下滑收縮,之所以他們的上市企業市值還能不斷攀升,主要靠的是行業的供給側改革,大洗牌之後,品牌开始得到溢價,以及消費升級(包括通貨膨脹)帶來的不斷漲價。

從整體銷量看,隨着人口紅利消失,老一兩輩白酒消費群體的逐漸減少,年輕人又對高度酒不感冒,導致白酒消費群體逐漸出現斷層,這個行業是會逐漸收縮,即使不收縮,也基本不可能再放量上去的。

按照既往趨勢,如果不出意外,這個行業的高光時代恐怕會逐漸成爲過去式,成爲有業務基礎但增量緩慢、靠着持續漲價支撐增長的普通行業。

最終回歸到柴米油鹽姜醋這類的基礎消費行業(除了茅台這種被資本大抱團催化出金融屬性外)。

但沒想到的是,現在,這些白酒公司爲了未來業績發展,都开竅了,怪招盡出,想盡一切辦法战略年輕人的心智。

年輕人买不起?沒關系!拆开了一滴一滴賣給你。

年輕人不想喝?沒關系!醬香冰淇淋,醬香咖啡,醬香巧克力,要不要來嘗一嘗?

不嘗?看看你身邊朋友都試過了,你不試的話合適嗎?

幾十塊錢,又不是买不起。

果然,年輕人上套了。

左手一杯醬香拿鐵,右手一支醬香冰淇淋。

享受別人羨慕的眼光,好潮好嗨喲。

出一款,爆賣一款,資本、企業和媒體都嗨翻了。

但這都算個啥玩意啊?!

先不說這些高度白酒配的食品到底還不好喫,就說這樣的黑暗料理式就讓人覺得有點硬搭的尬。

曾經的高高在上,如同奢飾品那樣的距離感呢?

怎么,年輕人喜歡什么就蹭什么,臉都不要了嗎?

老用戶韭菜买不動了,要培育新用戶韭菜了嗎?

我不否認,白酒企業要搞營銷謀發展,是它的權利。

我也不否認,白酒行業對促消費促經濟和對稅收的貢獻價值。

我也不否認,年輕化營銷策略對它們來說沒有什么不妥。

相反,從資本的角度,它們做得確實很對很有效,長期以往一定能夠爲將來培養大批的潛在消費群體,業績發展也可以松一口氣了。

但是,從個人角度看,這樣的做法,就讓人感到有點火大!

爲什么?

大家不要忘記了酒精是什么東西?它可是世衛組織定義的一級致癌物啊!

而且酒精度越高,喝得越多,致癌的幾率就越高!

在中國,有約50%的人群缺乏分解酒精的乙醛脫氫酶,男性新發癌症病例中,與酒精直接相關的病例超過6.8%,是全世界最高由酒精致癌率的地區之一。

2022年,中國和美國將分別有約482萬和237萬例新發癌症病例,以及321萬和64萬例癌症死亡病例,中國癌症新發病例數約是美國的2倍,死亡病例數約是美國的5倍。按照男性患癌數量和由酒精致癌比例算,僅由酒精致癌的男性病例就超過15萬例。

中國每年有超過70萬人因酒喪命,因爲酒駕致死的數量超過10萬人,因酒精致癌的比例十幾萬,因爲酗酒鬧事的案例不計其數。

因爲這樣,所以國家一直三申五令嚴禁酒駕,嚴禁向未成年人賣酒,官媒一直在嚴批酒桌文化,醫學界也一直在勸導戒酒,可謂是處處都在努力堵防過度飲酒。

沒想到,這些白酒企業倒好!

爲了自己的業績發展,不斷變着戲法搞滲透到年輕人群體,要從小培養他們的對酒精的接受感,千方百計攻破年輕人的防线。

雖然這些含酒精量不高的新產品沒有觸碰法規要求,也不會對健康有什么重大不良影響。

但這種爲了一自私利,罔顧國家有關政策精神和人民健康安全,不斷刻意引導和培育年輕人接觸白酒、喝白酒的行爲,就讓筆者感到一陣膈應。

可惜的是,對於這些行爲,資本和媒體無不是吹捧上天,盛贊它們敢於打破傳統,敢於改革創新,不斷出圈,再創輝煌。卻沒有任何一個從關注年輕人健康的角度去質疑的發聲,這讓我感到有種說不出的悲哀。



標題:爲了把酒精賣給年輕人,臉都不要了

地址:https://www.wellnewss.com/post/487786.html
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權行爲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

導讀